新聞中心

SHARE ON

2022-01-21

受邀 2022 CWEF 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談疫後醫療大未來

公司資產從1200萬暴增到170億 晟德林榮錦為何覺得「失控了」?

 

從1998年一家破產重整的公司,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透過獨到的投資策略,在20年間讓晟德淨資產從1200萬暴增到2018年的170幾億。但林榮錦為何覺得集團膨脹得太失控?林榮錦在2022天下經濟論壇(CWEF),談疫後醫療大未來,以及晟德集團去蕪存菁新思維以及2025年目標。


圖片來源:黃明堂攝
 

二十年前我開始創業,從學名藥做到困難學名藥、新藥,也做醫療器材、細胞治療。其實一開始都是小小的投資,重要的是要找到對的人才和商業模式,商業法則千篇一律,技術相對困難,所以我尋找人才、搭舞台給他表演,讓強強結合,整個團隊才能生存。

晟德曾在1998年宣告破產,當時淨資產只有1200萬元,我進去重整。到2008年台灣水劑市場65%都是我的,但台灣市場成長有限,我又優化水劑產品組合,耕耘精神、神經科用藥。雖然得到不錯的有機成長,但台灣就這麼小,即使再鑽進產品優化,市場也不大。

我重新定位晟德應該是生技工業銀行,陸續轉投資智擎、益安、永昕、順藥、金樺、東曜及澳優,領域遍及新藥、醫材、生物藥CDMO(委託開發與製造)、細胞株開發等。

晟德集團自此開始壯大,其中有幾個關鍵。2015年晟德股本只有4億多,集團斥資58億元投資中國羊奶龍頭澳優,是最大的冒險,但澳優每年也帶來很強的現金流,幾乎是永遠不會倒。


 

手上170幾億,必須斷捨離

 

政府當時推行「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」,生技產業吹起大東風,我抓住機會,讓集團旗下公司一一上市。2018年晟德手上的資產已經到170幾億,我就覺得:完了,失控了!我必須再做選擇。

審視過去的投資案,發現「生技工業銀行」的願景帶來的是太過分散的投資,各個轉投資公司之間沒有產生綜效。

2018年,我決定我不可能什麼都做,必須集中火力。如果旗下公司評估2025年市值不能到10億美元估值,必須另想出路,否則就要放棄,不要浪費生命。

晟德做了很多的清理跟重整,2021年回收了108億現金回來。我從這些資產清理的過程發現,未來晟德的投資策略必須創新且安全,並保持高流動性,否則只要有風吹草動,我就沒辦法氣定神閒走向未來。

去年,我訂出了2025年的目標,晟德投控的資本額理想上要達到80億元,手上有1000億可流動的股票 。未來晟德的理想藍圖是:既有穩定現金流如澳優,又有10億美元估值的創新事業,並且投資高門檻的新興技術。

 

在次領域做到最強,否則消失

 

以晟德旗下CDMO廠永昕為例。我們從國際藥廠併購的趨勢,就知道細胞療法以及基因治療是未來CDMO成長最快的領域。但永昕已經慢了大公司15年,只能在次領域中,找到自己的優勢。

CDMO的特性是每一種生物藥製程都不一樣,門檻差異很大,一旦選定生產公司,就很難換到別的公司,放量生產方法也非常複雜。用次單位蛋白開發新冠疫苗的諾瓦瓦克斯(Novavax)藥廠到現在都無法大量生產就是這樣,這一行學習曲線長、資本障礙高,但突破經濟規模後,效益非常強。

如果不能進入世界最大,也要在細分領域做到最強,否則會消失。我們訂下目標,永昕必須進入異體幹細胞細分領域的世界前三強。2019年,我們讓永昕併購細胞廠金樺,並一口氣蓋三座新廠,從DNA到GMP一次補足永昕的戰力。

我告訴永昕,設廠要一次設下去,未來5到10年沒有賺錢沒關係,我不在意EPS,但要有正現金流。預計2023年,設廠的效益會逐步顯現。

另一家小分子新藥公司順藥,有一支針對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新藥已經做到臨床2a期試驗,一旦成功,這是全球第一個對這種重症有絕對訂價權的產品。

但我認為一個藥廠要成功,必須有兩、三個劃時代的產品,因此順藥跟晟德共同成立天使投資基金,任何案子只要研發費用在2億內,都由我來負責。等到這些有潛力的案子發展4、5年,就可以併進順藥,有機會讓順藥繼中風藥物後再下一城,若連續兩個新藥成功,我就會躋身世界第50大藥廠。

回顧這二、三十年,我一路捨命狂奔,也可以氣定神閒。因為企業經營的關鍵,是第一天要清楚你要把公司帶到什麼地方去、需要什麼樣的人、成敗關鍵是什麼?記得問自己:你要的是什麼?永遠要徐圖進取、莫忘初衷。

(文章來源:2022 天下經濟論壇(CWEF)冬季場 演講精華)